帧中继(Frame Relay)技术是一种基于链路层的分组交换技术,其核心在于通过数据链路层实现逻辑链路的复用与转接,从而高效利用物理带宽。下面内容从复用机制、转接原理和技术特点三方面详细说明:
一、复用机制:虚电路与DLCI标识
帧中继在数据链路层通过虚电路(Virtual Circuit, VC) 实现多路复用,允许单条物理链路上承载多条逻辑信道:
1. 虚电路类型:
2. 复用标识:DLCI:
> 为何高效
> 物理链路被分割为多条逻辑虚电路,各虚电路独立传输数据,共享带宽资源,避免独占物理通道。
二、转接机制:帧交换与路径选择
帧中继的转接(即帧交换)完全在数据链路层完成,无需网络层介入:
1. 帧交换原理:
2. 路径管理:
> 转接示例:
> 若帧从接口A进入(DLCI=100),交换机查询映射表后,从接口B转发并修改DLCI为200,实现跨节点转接。
三、技术特点:简化的链路层协议
帧中继通过简化协议提升效率,区别于传统X.25:
1. 协议简化:
2. 性能优势:
四、与X.25的对比
| 特性 | 帧中继 | X.25 |
| 职业层次 | 数据链路层(二层) | 网络层(三层) |
| 差错控制 | 仅检错,不重传 | 逐跳检错重传 |
| 流量控制 | 依赖上层协议 | 链路层/网络层双重控制 |
| 时延 | 低(毫秒级) | 高(重传导致) |
| 适用场景 | 低误码率环境(如光纤) | 高误码率环境(早期模拟线路)|
> 帧中继通过链路层虚电路复用(DLCI) 和简化的帧交换机制,在保证高效带宽利用的同时降低时延,成为广域网互联的核心技术其中一个。其设计理念是“轻网络、重终端”,符合现代高速网络的需求。